
通讯员 孙艺轩
当直博天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抵达时,我校理学院材料物理专业的李政洋并未如众人想象般狂喜,而是一种“水到渠成”的平静。对他而言,这张沉甸甸的“入场券”,不过是为他大学四年多维度探索的最好加冕——它不仅印证了专业第三的绩点,更折射出他在科研、学生工作与个人成长中磨砺出的“多面体”光芒。
近日,这位曾两获国家励志奖学金、斩获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三等奖、湖北省大学生物理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的学子,成功保研至天津大学凝聚态物理学专业,完成了一场从“单一学习者”到“多维发展者”的精彩蜕变。
学业筑基,从求索到厚积薄发
高考后,想学材料学的他“误打误撞”地走进了材料物理专业。然而,正是在学习的过程中,他逐渐发现了这门学科的深层魅力,并坚定了继续深造的决心。
大学之初,他也曾被高数、综合英语等课程的难度和体量所困扰,甚至因一门公共课拉低了平均绩点而焦虑。但他没有沉溺于此,而是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中加倍投入,课堂上全神贯注,课后逐一落实,最终以近乎满绩的专业课成绩强势逆袭。英语听力薄弱,他就找来一本听力书反复“死磕”,直到练出对题型的敏锐“题感”。他将任务划分优先级,用高效的时间管理对抗焦虑,牢牢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。
这份在学业上磨砺出的扎实功底与灵活思维,在天津大学的保研面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。面对五位老师提出的、甚至包含未知领域的学术问题,他沉着应对。“老师们更注重的,是你面对未知时认真思考、分析并给出逻辑自洽回答的能力。”正是这份平日里培养的知识迁移能力,让他赢得了导师们的青睐。
竞赛淬炼,从执行者到创新者
“绩点是敲门砖,科研竞赛则是导师看重的动手能力的试金石。”李政洋对此深信不疑。大一开始,他就投身于大学生物理创新设计大赛的准备中,从基础的讲课组做起,负责PPT制作和视频剪辑,在其中初尝物理竞赛的乐趣。
大二,他正式加入更具挑战的命题组赛道。凭借较强的动手能力,在团队确定实验方案后,他主动承担起动手实操、测量数据的核心任务。然而,科研之路从无坦途。“我们最初有些眼高手低,设想的方案超出了实验室的条件和我们当时的能力。”面对困境,团队果断调整方向,从命题组转向自选组。那段时间,他们一起奔波于市场采购材料,亲手设计搭建实验平台,并在设计中融入跨学科的巧思。最终,这份迎难而上与创新求变,为他们换来了一座省级一等奖的奖杯。
责任担当,在奉献与热爱中丰满人生
“班长、科研人、摄影爱好者,每一个身份都是我的一部分。”大学四年,李政洋在这些角色中切换自如,活出了一个立体的“多面体”人生。
作为班长,他将责任感置于首位。即便学业繁重,他依然尽心尽力,与班上同学“打成一片”。大三下学期,班里一位同学因严重过敏住院,他不仅常常去医院探望、安抚情绪,更主动承担起“临时家教”的角色,为同学补上落下的课程。
“他善于交际,有毅力,对自己定的目标会严格执行。”身边的朋友这样评价。这份为人称道的综合能力,源于他对“舒适圈”的主动突破。
学习工作之余,摄影是他寻找内心平衡的出口。手持相机,穿梭于自然光影之中,定格每一个美好的瞬间,是他为高强度生活注入的一抹诗意。
回顾大学路,他由衷感谢辅导员与各位老师的帮助,尤其提到了董锡杰老师:“董老师不仅耐心解答我的学业困惑,更在比赛关键时刻为我们小组指点迷津,让我们不断完善方案。”
谈及未来,李政洋的目光坚定而长远。他希望能在天津大学深耕学术,做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,并最终回归讲堂,将自己对物理的热爱与“多面体”的成长体验,传递给更多未来的学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