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通讯员 约麦尔 许嘉芮
“当保研申请截止只剩七天时,我还在埋头刷考研数学题……”近日,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唐可,凭借3.71的绩点和丰富的实践经验,以专业第四的成绩成功推免至湖南大学。这场看似“天上掉馅饼”的意外之喜,背后是一个“考研人”三年如一日的扎实积累,和一次堪称极限的“七日转身”。
三年沉淀,只为一场考研硬仗
从大一开始,唐可的目标就无比清晰——考研。保研,似乎是离他有些遥远的名词。但他为考研所做的一切准备,却无心插柳般地为后来的“意外”攒足了底气。
课堂上,他是前排的“常客”,手机里存着所有专业课老师的联系方式,随时准备“骚扰”老师答疑。面对《混凝土钢结构》这类需要大量记忆的课程,他选择用最“笨”也最有效的方法——泡在图书馆里反复背诵。期末,他梳理的思维导图和复习笔记,总会成为班级里的“抢手资料”,他也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。
这份认真与热忱,为他换来了连续三年的校一等奖学金,也让他的知识地基打得异常牢固。他所做的一切,都只是为了一个单纯的目标:在未来的考研战场上,拥有决胜的实力。
七日冲刺,一场意外的极限挑战
转机,发生在大四开学初。受政策影响,土木工程专业的保研名额意外增加,排名专业第四的唐可,突然被推到了保研的门槛前。然而,此时距离申请截止仅剩7天。
“那不是惊喜,而是慌神。”唐可坦言,他当时最怕的是“两边落空”:放弃考研进度去冲刺保研,一旦失败,将满盘皆输。但转念一想,“与其将机会拱手让人,不如自己放手一搏!”
接下来的七天,他开启了极限模式。整理科研成果、打磨面试文书、对着空教室模拟面试……他甚至不敢让自己停下来,“只有忙碌,才能用充实感对抗焦虑。”直到收到保研成功的通知,他悬了半个月的心才终于落地。那一刻,他更坚定了自己的实力:“三年的积累没白费,我并不比别人差!”
这份积累,也让他在选择方向时更有底气。一直对机器人心怀热爱的他,惊喜地发现湖南大学一位导师正在研究焊接机器人课题——这恰好能实现土木与机器人技术的跨界融合,完美契合了他的兴趣。拿到offer的第二天,他就抱着机械专业的教材,重新扎进了图书馆。
一路有光,在并肩同行中成长
“前行的路上,我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”唐可深知,导师的引领和团队的支撑,是他成长的关键。
科研路上,邓方茜老师是他的“学术领路人”,从软件操作到论文框架,手把手带他入门。竞赛场上,他是队友眼中的“靠谱搭档”。备战广联达大赛时,他和队友常常在科创中心熬到凌晨,宿舍楼下值夜班的大叔都认识了这群“晚归人”。从结构设计大赛的失利,到最终斩获国家级一等奖,他始终坚信:“失败了别否定自己,调整后继续奋斗就对了。”
人生也并非只有一条赛道。大二成图大赛失利后,他没有沉溺于消沉,而是转身加入了赴疆实践团,在新疆博乐市支教。看着不同民族的孩子们画出“大哥哥教我数学”的图画,他领悟到“此路不通彼路通”的道理,内心也变得更加开阔。
如今,在学术的长跑间隙,他报名了吉他班,偶尔也去绿茵场上踢一场酣畅淋漓的足球。“我不太能闲下来,希望生活是丰富的。”
“踏实肯钻、韧劲十足,沉得下心做学业,也放得开身暖生活。”导师邓芳茜的评价,正是对唐可这段“意外”保研路最好的注脚。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,机会从不偏爱某一条路上的行者,而只青睐那些始终在路上、眼里有光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