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正文

保研人物系列稿件

作者:校报记者团编辑: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:2025-11-10浏览次数:

通讯员 肖明康

“生活就像海洋,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。”三年来,我校计算机学院的刘晋瑜,用行动为这句话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。从被调剂至临床医学,到跨专业闯入计算机科学的赛道,最终以专业综合排名第一、绩点3.87的优异成绩,成功保研至华中科技大学。他用一场逆风翻盘的航行证明:热爱可以作燃料,而意志,永远是那最可靠的舵手。

从医学孤岛到计算机蓝海

刘晋瑜的心,始终向往着计算机的“蓝海”——在那里,代码不仅能高效解决问题,更能通向无限深远的探索。然而,高考分数将他带到了临床医学。

“我一定要转专业!”这个坚定的信念,在他大一的心中深深扎根。

2022年底,疫情期间提前返家的日子,成了他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。他不仅要跟上繁重的医学课程,还要从零开始自学C语言、狂刷算法题,为计算机学院的转专业考核做准备。时间被挤压到极限,焦虑感时常袭来。医学院辅导员刘泽宽老师的及时指导与心理支持,如同一座灯塔,帮助他稳住了航向。

当他返校时,同学们惊讶地发现,这个“医学生”已经能飞快地敲下一行行代码。大一下学期,他如愿转入计算机专业,但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。为了追上落下的进度,他开启了“双线并行”模式:一边学习当学期的核心课,一边同步补修前置基础课。周末几乎全天排满,他笑称自己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,“连轴转,不敢停。”

凭借“听懂当下、课后总结、不会就问、反复巩固”的硬核学习法,他成功扛过了那段高强度的过渡期,平均成绩高达92.7分,并在大二、大三学年稳居专业综合排名第一。他感慨:“正是这段经历,锻造出我在高压下自我消化、自我追赶的能力,为后来的科研之路打下了最坚实的地基。”

从竞赛新手到科研尖兵

如果说转专业是第一次掌舵,那么投身科研竞赛,则是他真正学会“破浪前行”的开始。

起初,面对琳琅满目的学科竞赛,他一度感到迷茫。辅导员曾宪森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他:“去学院官网看奖学金评选和推免标准,那是你的‘航海图’。”

手持“航海图”,他开始精准出击。他主动报名高含金量赛事,加入人工智能协会,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“水手”。首战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,便斩获国家二等奖。此后,他愈战愈勇,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顶级赛事中,既品尝过国赛金奖的喜悦,也经历过发挥失常的磨砺。“没拿奖不等于失败,”他对此看得很开,“每一次都是学习和进步的机会。”

在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中,他与团队从零开始挑战“AI生成人脸图像鉴别”课题。白天上课,晚上便扎进实验室,找数据、调模型、改代码。最终,他们不仅拿下了全国三等奖,更让刘晋瑜第一次完整体验了从“发现问题”到“跑出结果”的技术闭环。这份宝贵的经验,随后被他带入实验室,在导师的指导下打磨成文,最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CIC 2025国际会议上发表——这对本科生而言,是极高的认可。

如今的他,不再是当初那个“像无头苍蝇一样找路”的少年。“竞赛让我敢上手,科研让我能沉下去。方向不是等出来的,是做出来的。”

在自我成就与社会价值间寻找灯塔

大学的意义,不仅在于抵达个人的彼岸,更在于校准人生的航标。

保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由于政策调整,许多高校夏令营停办,他海投的简历几乎全部石沉大海。预推免前夕,他依然手握“零offer”,压力与焦虑如影随形。但他没有慌乱,而是选择用跑步和羽毛球来释放压力,同时密集地联系导师、复习备考。最终,在预推免阶段,他连轴转地参加了多场面试,凭借扎实的功底和沉稳的心态,一举拿下三所名校的offer,并最终选择了华中科技大学。

然而,在这场关乎个人前途的“抢滩登陆战”中,刘晋瑜的视野从未局限于自我。转专业前,作为医学生的他,就在校园社区为师生测量血压;转入计算机专业后,他将这份责任感带到了更广阔的天地。在“三下乡”实践中,他为山区的孩子开设编程启蒙课,用自己的技术去点亮另一群人的梦想。

他不只是在回答“我能走多远”,更在探索“我能为谁而去走”。对于未来,他目光清澈:“我希望自己不只是一个合格的学生,更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”

上一页 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 [8] [9] [10] [11] [12] 下一页

下一条:黄峰:刚性科研 柔性育人